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A.国家
B.大国
C.强国
D.富国
2.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否促进了()的进步。
A.人生
B.历史
C.国家
D.信仰
3.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
A.偶然
B.必然
C.意外
D.随机
4.()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
A.1949年
B.1954年
C.1978年
D.1982年
6.在人际相处上,中国人历来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的人际关系。
A.和谐友爱
B.以自己为中心
C.玩弄心计
D.以力服人
7.习近平总书记讲,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
A.人的解放
B.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C.社会主义
D.共产主义
8.()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据,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生动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社会主义荣辱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9.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
A.小康社会
B.民族复兴
C.五位一体
D.四个全面
10.我国的宪法解释权归属于()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主席团
D.全国人大法律委
11.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
A.大体相同
B.各有特点
C.完全不同
D.互有高低
12.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D.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13.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
A.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
B.人的自我意识
C.社会分工的不同
D.社会关系
14.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之治,我国古代推崇的“圣君”、“贤人”之治以及后世的“英雄”、“强人”、“能人”之治等,主要强调的都是依靠个人的能力治国理政, 这都体现了()思维。
A.法治
B.人治
C.德治
D.理性
15.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A.创新型国家
B.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
D.世界一流强国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深深地根植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社会主义荣辱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7.在今天,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
A.品德修养
B.拥有的财富
C.获得的职称或学位
D.个人对国家社会的奉献和为人民尽心服务
18.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坚定的信念。信念是()
A.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B.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桥梁和中介
D.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
19.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是()。
A.职业道德的要求
B.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C.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D.合作共赢的道德原则
20.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其意是说()
A.理想是不能超越现实的
B.此岸和彼岸是河流两倒,理想和现实是一回事
C.理想总是能够实现的,过了河就实现了
D.理想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通过行动的实践才能实现理想
二、多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45 分)
21.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
A.见证者
B.开创者
C.享受者
D.建设者
22.个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有()。
A.学思并重
B.省察克治
C.慎独自律
D.积善成德
23.下列属于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是()
A.李家的公鸡啄伤儿童的眼睛
B.张家的狗咬伤路人
C.王家的马踢伤儿童。
D.野猪吃掉田里的麦苗
24.民族精神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的总和。
A.价值取向
B.思维方式
C.道德规范
D.精神气质
25.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为()。
A.两者完全对立
B.两者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C.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D.人生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26.大学生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需要做到()。
A.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品
B.人云亦云,坐等共产主义实现
C.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D.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
27.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的总和。
A.价值取向
B.思维方式
C.道德规范
D.精神气质
28.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是()。
A.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B.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C.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D.坚持个人成就与自身理想相统一
29.科学立法要把以下哪些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
A.公平
B.公正
C.自愿
D.公开
3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A.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B.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C.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D.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31.“四个自信”包括:()。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32.理想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
A.昭示奋斗目标
B.提供前进动力
C.提高精神境界
D.实现人生价值
33.下列关于道德的社会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有()。
A.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B.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C.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D.道德是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4.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是()。
A.人生观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C.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D.世界观与人生观没有关系
35.关于志愿服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有助于传递社会关爱、弘扬社会正气
B.有助于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
C.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在本质上是高度统一的,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D.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三、判断题 (共 5 道试题,共 15 分)
36.“福祸相依”指事物有两面性,可以相互转化。
37.人生观决定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实际生活。()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是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39.志愿服务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40.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东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2春学期在线作业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在理想层面的反映。
A.具体与抽象关系
B.阶段性与历史性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家庭的关系
2.()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A.共产主义理想
B.革命精神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时代精神
3.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的是()
A.宗教信仰
B.文化传统
C.风俗习惯
D.法治观念
4.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
A.民族精神
B.核心价值观
C.理想
D.价值体系
5.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在继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立足新的时代条件,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以()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爱国主义
B.勤劳勇敢
C.改革创新
D.集体主义
6.中国古代先哲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说()
A.崇高理想的必须快速行动
B.通往理想的路并不遥远
C.立志须躬行
D.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大处着手
7.“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指的是年轻人()。
A.要有担当精神
B.要有理想信念
C.要勤奋学习,增长才干
D.要有国家意识,服务社会
8.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A.物质文明
B.政治文明
C.精神文明
D.生态文明
9.()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A.道德的认识功能
B.道德的规范功能
C.道德的调节功能
D.道德的导向功能
10.我国的宪法解释权归属于()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主席团
D.全国人大法律委
11.市辖区、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任期为()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12.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
A.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
B.人的自我意识
C.社会分工的不同
D.社会关系
13.把享乐尤其是感官的享乐变成唯一的目的,是下列哪种错误的人生观()。
A.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B.禁欲主义的人生观
C.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D.拜金主义的人生观
14.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
A.1949年
B.1954年
C.1978年
D.1982年
15.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B.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C.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D.人的欲望决定人生目的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为精神内核,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系统化的核心价值理论。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核心价值观
C.价值观
D.价值体系
17.《礼记》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反映的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
A.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B.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C.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D.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18.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
A.统一的
B.相互排斥
C.不相干的
D.因果关系
19.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
A.根本途径
B.主要目标
C.基本方法
D.重要功能
2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是()
A.国家机关
B.一般社会团体
C.党派联盟
D.统一战线组织
二、多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45 分)
21.邓小平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这说明()
A.信念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B.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坚定的信念
C.信念表明一种稳定的立场
D.信念是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22.以下关于中国革命道德当代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有()。
A.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B.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C.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D.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而居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A.先进性
B.人民性
C.真实性
D.阶级性
24.以下属于程序正当的表现的有()。
A.合法性
B.中立性
C.永恒性
D.参与性
25.怎样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A.学生只要不危害国家安全就行了
B.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C.增强国防意识
D.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26.当代大学生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应当(),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A.与历史同向
B.与祖国同行
C.与人民同在
D.与内心一致
27.道德主要依靠()来发挥作用。
A.社会舆论
B.传统习俗
C.内心信念
D.自我意识
28.下面关于艰苦奋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B.艰苦奋斗是老一辈的事,当代青年不需要
C.艰苦奋斗的说法和人追求自由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D.艰苦奋斗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29.法律制裁的种类有()
A.民事制裁
B.刑事制裁
C.行政制裁
D.违宪制裁
30.下列关于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论述,正确的有()。
A.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B.理想越是远大,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
C.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D.理想可以一蹴而就
31.一个真正认为共产主义是科学的人,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到暂时困难和曲折时,也不放弃自己追求的目标。这说明()。
A.信念本身就表明着一种稳定的立场
B.信念可以成为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C.理想可以远离现实由人随心所欲地想像
D.理想信念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32.民族精神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的总和。
A.价值取向
B.思维方式
C.道德规范
D.精神气质
33.下列选项中()是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
A.学思并重
B.省察克治
C.慎独自律
D.积善成德
34.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还要处理好()。
A.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B.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
C.恋爱与关爱父母家人的关系
D.恋爱与关心国家社会的关系
35.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要()
A.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B.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C.认识到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D.把理想和现实对立起来
三、判断题 (共 5 道试题,共 15 分)
36.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37.人生观是指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38.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9.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是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的表现之一。()
4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指的是到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