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教育基础知识与教学》在线作业1、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
2.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课程设置问题
B.学科顺序问题
C.课时分配问题
D.学年编制问题
3.在人类社会中,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文化
B.生产力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4.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时而猛长、时而缓慢的现象,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具有()的表现
A.灵活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5.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叙述正确的是( )
A.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
B.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
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用百分制较方便
D.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
6.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7.“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8.情境教学法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不属于创设情境教学方法的是()。
A.观察演示
B.引导联想
C.组织活动
D.故事引趣
9.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10.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工作处于核心地位
A.后勤
B.管理
C.科研
D.教学
11.在西方教育史上,认为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巴班斯基
D.赫尔巴特
12.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这条途径来实现。
A.课外活动
B.社会实践
C.教学
D.研究活动
13.在我国历史上,重视儿童教育,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的教育家是()
A.荀子
B.董仲舒
C.王守仁
D.孟子
14.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 )
A.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
B.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C.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坚持学生的平均发展
D.全面发展教育指坚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15.因材施教是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决定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16.对童年期的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A.稳定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体差异性
17.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卡土威
B.华虚朋
C.克伯屈
D.狄尔泰
18.“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他著名的教育著作是(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19.人力资本理论反映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20.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A.《大教学论》
B.《学记》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二、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21.目前,我国高中课程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
22.教科书和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科书是教材的一种形式。
23.在西方,《大教学论》被认为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现代教育学著作。
24.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用来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一种方法。
25.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泰勒。
26.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27.我国于1988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28.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
29.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30.教学越直观越好
31.教育等同于智育
32.教学方法受到教学目的、内容、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不具有独立性。
33.教学就等同于教学
34.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外部人员参与与否并不会影响改革效果。
35.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36.学校教育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形态。
37.孔子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主要记载在《学记》中。
38.搜集研究文献的目的是掌握和摘取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以便利用
39.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40.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东师《教育基础知识与教学》在线作业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问题
B.教育价值
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
2.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
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3.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A.分科课程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5.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6.课程评价本身也可以是评价的对象,这种评价称为()
A.目标评价
B.内容评价
C.准评价
D.元评价
7.“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
A.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
D.针对性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国际理解教育”体现的课程改革基本价值取向是()
A.知识主义价值观
B.多元主义价值观
C.精英主义价值观
D.经验主义价值观
9.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康德
C.培根
D.杜威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
11.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A.《大教学论》
B.《学记》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12.教育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二是()
A.教育与社会制度相互制约
B.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C.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
13.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14.我们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哪种因素的教育意义()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15.“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者是()。
A.马卡连柯
B.巴班斯基
C.赞可夫
D.凯洛夫
16.乌申斯基说道:“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这意味这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原则。
A.直观性
B.因材施教
C.循序渐进
D.巩固性
17.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把教师赞誉为()
A.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B.心灵的建筑师
C.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D.辛勤的园丁
18.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领域是( )。
A.知识、技能和技巧
B.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技能
19.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20.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二、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2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22.教育实验报告是对教育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全面总结。
23.国民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24.问卷调查中问题的形式按回答的方式可以分为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
25.教育实验必须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6.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27.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28.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活动。
29.苏格拉底把人分成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
30.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1.“不愤不启,不诽不发”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名言
32.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标志我我国开始实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33.教育既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要制定
34.一定条件下,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35.教学方法受到教学目的、内容、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不具有独立性。
36.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
37.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8.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课程研究比教学研究更为重要。
39.课程结构就是: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
40.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