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析《悲惨世界》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的矛盾性。
《悲惨世界》集中表现了雨果以前作品中已经多次出现的以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如果说,他的人道主义在《巴黎圣母院》中表现为对天主教黑暗势力和封建统治者的揭露,那么,在《悲惨世界》中,他的人道主义就已经发展为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和法律的批判了。
首先,对下层人民痛苦命运的描写,在小说中占主导地位。《悲惨世界》最主要的价值就在于它揭示了在那个社会里穷苦人注定要过悲惨的生活,在于它指出了资产阶级的法律就是反对穷人的。
其次,雨果在揭露贫苦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的同时,又常把一个尖锐的阶级矛盾问题看成是道德问题。他认为,世间存在着两中法律,一种是高级的,一种是低级的。前者的代表是米里哀主教,后者的代表是警察沙威。雨果以冉阿让为例,企图说明世俗法律的无用。统治者以刑法惩治他,他反而变得凶狠,更加容易犯罪。可是当米里哀主教用仁慈感化他时,他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充满博爱精神的人。从这里我们看到,小说的思想基础,就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它是雨果揭露社会罪恶的出发点。在描写冉阿让对待自己的死敌沙威的问题上,同样体现着作家的道德感化思想。沙威的自杀,实际上,就是善对恶的胜利。
总之,雨果在《悲惨世界》里,以极大的艺术力量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下层人民受苦受难的悲惨遭遇以及资产阶级法律与人民为敌的本质。但作家又把“仁慈”、“博爱” 当作一种医治社会弊端的灵丹妙药,充分表明了雨果人道主义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