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学前教育学》在线作业2-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3 道试题,共 7 分)
1.我国幼儿园课程学科说的提出者 是:( )
A.卢乐山
B.赵寄石、唐淑
C.郝和平
D.朱智贤
2.维果斯基创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
A.“教育即成长”
B.“教育即生活”
C.“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D.“最近发展区”
3.柏拉图认为,对儿童应集中到神庙附近的儿童场院,由国家派优秀女公民进行教育的年龄是:
A.2—5岁
B.3—6岁
C.4—7岁
D.5—8岁
二、多选题 (共 7 道试题,共 17 分)
4.学前教育学的学科价值表面在 :( )
A.对学前教育具有理性认识价值
B.对学前教育工作具有理性指导价值
C.对学前教育具有历史应用价值
D.对学前教育实践具有评估价值
E.对学前教育具有全面应用价值
5.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包括:( )
A.目标导向原则
B.发展适宜性原则
C.幼儿参与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
6.幼儿教师的情感特征 包括:
A.对幼儿真诚的热爱
B.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
C.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
D.正确的动机
E.教学效能感
7.教育 人类学从宏观上研究的教育是:
A.教育如何使人变成人
B.教育与人类的关系
C.揭示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D.从人类学角度分析教育机构的功能
E.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8.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从一日生活可分为:( )
A.生活活动
B.游戏活动
C.教学活动
D.健康教育活动
9.用说服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德育的具体方法有:( )
A.提供正面论据
B.以情动人
C.表扬奖励
D.运用讨论法
10.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有影响的幼儿园课程模式有:( )
A.综合教育课程
B.思维训练课程
C.活动教育课程
D.发展能力课程
三、判断题 (共 30 道试题,共 75 分)
11.道德情感的三种形式为直觉性的道德感、意识性的道德感和无意识性的道德感。
12.教育是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基础的。
13.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的时间是7—11岁。
14.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目标的体现者。
15.在我国,1932年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是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
16.伦理性的道德感是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17.梁启超提出“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冶情感、消除私念、养成纯洁的习惯,增添人生快乐,提高人的创造精神。”
18.思想品德教育包括道德品质教育。
19.道德情感的三种形式为、形象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
20.狭义的社会性主要是指道德特性。
21.赫尔巴特提出设置多方面的课程,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22.学前儿童智育的目标是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23.广义的学前教育是学前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指由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入学前儿童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24.思想品德主要包括世界观、政治观点与立场、道德品质。
25.苏格拉底对美的认识是:“知识就是美德”。
26.伦理性的道德感是在意识到道德伦理的基础上产生的自觉的、概括性的情感体验。
27.在《普通教育学》中,夸美纽斯提出家庭是一所学校,母亲是主要的教师。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并详细论述了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28.亚里士多德认为,在6岁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以免妨碍发育。
29.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在于学前儿童德育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
30.狭义的幼儿园课程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31.智力就是知识。
32.现实性指活动主体的现实性,活动对象的现实性。
33.学前儿童智育的意义在于智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
34.智力是人认识、适应和改变环境的心理能力。
35.学前儿童智育的意义在于学前儿童智育能够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36.幼儿园课程评价中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学技巧、教学态度、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是否合理、师生关系、教学准备等。
37.品德是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是社会性教育的结果。
38..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心理因素包括道德伦理。
39.苏格拉底对美的认识是:“美只有一种,即显现真实的美”。
40.托幼机构教育的专业性是指托幼机构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专业化机构,幼儿教师是受过幼儿教育专业训练的专业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