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2548929010
东北大学《法理学Ⅰ》在线平时作业123

时间:2022/6/9点击: 503 次

[零零捌記]可做奥鹏院校所有作业、毕业论文。咨询请添加 微信:aopen008
 QQ:2548929010

《法理学Ⅰ》在线平时作业123
1.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强制其参加劳动改造,使其养成自食其力的习惯。这表明刑罚具有()
A.教育功能
B.矫正功能
C.惩罚功能
D.威慑功能
答案:B

2.甲为了杀乙,连续两天跟踪乙,了解乙上下班的时间和经过路线。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未遂
B.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C.犯罪预备
D.只是犯意表示
答案:C

3.下列关于没收财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没收财产是指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
B.没收全部财产的,可以对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扶养的家属保留必要的生活费用
C.在判处没收财产时,不得没收属于犯罪分子家属所有或者应有的财产
D.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应当偿还
答案:B

4.下列关于我国刑法规定的罚金刑执行方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缴纳
B.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分期缴纳
C.期满不能缴纳的,强制缴纳
D.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不再追缴
答案:D

5.按照刑法规定,追诉时效中断的条件之一是追诉期限内()
A.犯罪分子还有其他违法行为
B.犯罪分子又犯新罪
C.犯罪分子逃避侦查
D.犯罪分子逃避审判
答案:B

6.关于数罪并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甲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漏罪的,应当按照"先并后减"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
B.乙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再犯新罪的,应当按照"先减后并"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
C.丙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再犯新罪,同时又发现漏罪的,应当先将漏罪与原判决的罪实行"先并后减";再对新罪与前一并罚后尚未执行完毕的刑期实行"先减后并"
D."先减后并"在一般情况下使犯罪人受到的实际处罚比"先并后减"轻
答案:D

7.甲携带凶器拦路抢劫,黑夜中遇到乙便实施暴力,乙发现是自己的熟人甲,便喊甲的名字,甲一听便住手,还向乙道歉说:“对不起,认错人了。”甲的行为属于()
A.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B.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未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D.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答案:D

8.甲与乙有仇,准备了猎枪杀害乙。一日,二人在路上相遇,甲对乙扬言说:“你等着,我迟早要收拾你的。”由于甲未将猎枪带在身上,当日甲并未对乙有任何伤害行为。甲的扬言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意表示
C.犯罪未遂
D.犯罪预备

9.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以防卫过当罪定罪,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紧急避险用于解决紧迫情况下合法利益之间的冲突
C.防卫过当的场合,其罪过形式通常是直接故意
D.对于“事后防卫”的,通常按照防卫过当处理

10.甲意图杀害乙,一日晚藏于乙院门外,从虚掩的门缝中见一黑影在移动,即认为是乙,遂举枪射击,次日方知打死的不是乙,而是乙家中的一头牲畜。甲()
A.应负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
B.因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C.应负过失杀人的责任
D.因其行为未造成乙受损害,不负刑事责任

二、多选题 (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1.下列不适用紧急避险的情形有()
A.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B.尚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危险
C.危险不具有现实性
D.来自自然界的危险

12.我国刑法中的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C.担任企事业单位领导职务的权利
D.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

13.依据法律规定,下列关于死刑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对不属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既不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也不能判处死刑缓期执行
B.死刑缓期执行的判决,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C.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但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D.对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可以判处死刑,但必须在其生育或者流产后才能执行死刑判决

14.危害结果的特征包括()
A.因果性
B.侵害性
C.现实性
D.多样性

15.既可以独立适用又可以附加适用的刑罚方法有()
A.管制
B.罚金
C.拘役
D.剥夺政治权利

三、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6.法律责任的实现并不一定需要法律制裁。()

17.法律部门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法律规则。()

18.只要是行为规范,就是法。()

19.法律直接规定的义务属于第二性的义务。()

20.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对于主体而言只是一种可能性。()

21.法律程序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形式和必要条件。()

22.法律后果就是法律责任。()

23.法的主要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24.应有权利就是法定权利。()

25.法律关系是法律实现的必经阶段。()
《法理学Ⅰ》在线平时作业2-0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96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
A.1日
B.2日
C.3日
D.先行羁押不折抵刑期

2.刑法中从重处罚是指()
A.在法定刑中间线以上判刑
B.在法定刑幅度内判处最重的刑罚
C.在法定刑幅度内判处比没有该从重处罚情节时相对更重的刑罚
D.在法定刑幅度内判处比没有从轻处罚情节时相对更重的刑罚

3.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某日,乙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乙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4.下列关于没收财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没收财产是指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
B.没收全部财产的,可以对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扶养的家属保留必要的生活费用
C.在判处没收财产时,不得没收属于犯罪分子家属所有或者应有的财产
D.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应当偿还

5.甲为了杀乙,连续两天跟踪乙,了解乙上下班的时间和经过路线。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未遂
B.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C.犯罪预备
D.只是犯意表示

6.甲将毒药投入仇人乙的茶杯中欲害死乙。乙喝下后倒在地上,痛苦呻吟。甲见到后非常害怕,急忙将乙送到医院抢救。但2个小时后乙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D.犯罪中止

7.甲经常指使其13岁的儿子盗窃他人财务,数额巨大。甲和其儿子的行为属于()
A.共同犯罪
B.甲为教唆犯,其儿子不构成犯罪
C.甲单独构成犯罪,其儿子不构成犯罪
D.甲和其儿子均不构成犯罪

8.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
A.犯罪着手以前
B.犯罪着手之后
C.犯罪预备阶段
D.犯罪完成之后

9.刑罚的目的是()
A.预防犯罪人再次犯罪
B.预防不稳定、有可能犯罪的人不敢犯罪
C.对群众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法制教育
D.预防犯罪

10.为某一个具体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客体称为()
A.犯罪的同类客体
B.犯罪的一般客体
C.犯罪的直接客体
D.犯罪的间接客体

二、多选题 (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1.结果加重犯具有的特征包括()
A.行为人实施了一个基本的犯罪行为
B.基本犯罪行为造成了加重结果
C.加重结果与基本犯罪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D.刑法对加重结果加重了法定刑

12.周某为抢劫财物在某昏暗场所将王某打昏。周某的朋友高某正好经过此地,高某得知真相后应周某的要求提供照明,使周某顺利地将王某钱包拿走。关于本案,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高某与周某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B.周某构成抢劫罪,高某构成盗窃罪,属于共同犯罪
C.周某是共同犯罪中的主犯
D.高某是共同犯罪中的从犯

13.依据法律规定,下列关于死刑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对不属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既不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也不能判处死刑缓期执行
B.死刑缓期执行的判决,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C.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但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D.对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可以判处死刑,但必须在其生育或者流产后才能执行死刑判决

14.危害结果的特征包括()
A.因果性
B.侵害性
C.现实性
D.多样性

15.在犯罪客观要件中,危害结果的地位和作用在于()
A.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
B.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之一
C.是区分犯罪形态的标准之一
D.是影响量刑轻重的因素之一

三、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6.法律关系就是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17.司法权是一种判断性质的权力。

18.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是由假定、处理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构成的。()

19.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是等同的概念。()

20.权利和义务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

21.法律程序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形式和必要条件。()

22.大陆法系又称为民法法学、法典法系。

23.恶法亦法,这是自然法学派的观点。

24.司法权的性质属于管理权。()

25.法产生于何种主体,其效力等级如何,属于法的历史渊源。()
《法理学Ⅰ》在线平时作业3-0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甲贩运鸦片,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的把守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2.甲在一胡同口抢劫一妇女钱包。抢劫到钱包后,突然发现被害人是自己的邻居,遂将钱包送还被害人,声称是开玩笑。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不是犯罪

3.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
A.可以从重处罚
B.应当从重处罚
C.可以加重处罚
D.应当加重处罚

4.甲经常指使其13岁的儿子盗窃他人财务,数额巨大。甲和其儿子的行为属于()
A.共同犯罪
B.甲为教唆犯,其儿子不构成犯罪
C.甲单独构成犯罪,其儿子不构成犯罪
D.甲和其儿子均不构成犯罪

5.死刑只适用于()的犯罪分子
A.罪行极其严重
B.罪大恶极
C.多次实施严重罪行
D.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6.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
A.1日
B.2日
C.3日
D.先行羁押不折抵刑期

7.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因为家人需要一大笔医疗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了下属单位领导的贿赂20万元。一周后,甲的哥哥通过其他途径筹集到了医疗费。于是,甲将这20万元退回了下属单位的领导。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犯罪预备

8.甲携带凶器拦路抢劫,黑夜中遇到乙便实施暴力,乙发现是自己的熟人甲,便喊甲的名字,甲一听便住手,还向乙道歉说:“对不起,认错人了。”甲的行为属于()
A.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B.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未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D.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9.根据法律规定,在管制的判决和执行方面,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不得超过3年
B.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
C.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酌量发给报酬
D.被判处管制的罪犯,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刑与主刑刑期相等,同时执行

10.关于共同犯罪,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甲、乙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山下有人,共同推下山上一块石头砸死丙。只有认定甲、乙成立共同过失犯罪,才能对甲、乙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
B.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藏处和财物。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C.交警甲故意为乙实施保险诈骗提供虚假鉴定结论。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D.公安人员甲向犯罪分子乙通风报信助其逃避处罚。甲、乙成立共同犯罪

二、多选题 (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1.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质一罪的有()
A.持续犯
B.想象竞合犯
C.结果加重犯
D.牵连犯

12.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相同点包括()
A.目的相同
B.行为对象相同
C.前提(起因)条件相同
D.危险的来源相同

13.下列情形中属于犯罪预备的是()
A.调查被害人的行踪
B.明确的犯意表示
C.开始着手实施犯罪行为
D.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

14.疏忽大意的过失的特征包括()
A.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的发生
B.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C.行为人相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D.行为人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

15.我国刑法分则对各种直接故意犯罪规定的既遂形态具体包括()
A.结果犯
B.危险犯
C.行为犯
D.举动犯

三、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6.法律直接规定的义务属于第二性的义务。()

17.承担法律责任必然要接受法律制裁。

18.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是由假定、处理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构成的。()

19.法律后果就是法律责任。()

20.不同法的形式具有相同的效力等级。()

21.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调整的对象。()

22.法是由国家和社会组织制定的。()

23.大陆法系又称为民法法学、法典法系。

24.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对于主体而言只是一种可能性。()

25.法产生于何种主体,其效力等级如何,属于法的历史渊源。()

在线作业 离线作业 论文咨询 在线考试 旺旺客服 微信二维码